什么是ESG与生物多样性丧失?

ESG(环境、社会与治理)作为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核心框架,其环境维度近年来愈发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全球性危机。生物多样性丧失特指物种灭绝速率远超自然背景水平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退化的现象,其直接诱因包括栖息地破坏、气候变化、过度开发和污染等人类活动。在ESG语境下,该议题被纳入环境风险管理的实质性议题,通过TCFD框架下的情景分析、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(TNFD)等方法量化企业对生态系统的依赖与影响。

在实践层面,金融机构已开发出生物多样性足迹评估工具,将供应链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转化为物种灭绝风险指标;企业则通过「自然受益」战略,将生态修复纳入净零路线图。例如食品行业采用的农林复合系统,既提升碳汇能力又重建野生动物廊道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《昆明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》确立的「30×30」目标(即2030年保护30%陆地和海洋),正推动ESG投资组合向生态保护地周边项目倾斜。